- 登入
- 註冊
【職場溝通】 跨部門總是雞同鴨講?三大關鍵策略讓協作不再卡關

在工作環境裡,我們可能都會遇到以下困擾:
- 跟別的部門開會時,對方表面答應,卻毫無行動
- 用盡全力表達,但對方還是很難抓住我的重點
- 大家講得熱鬧,卻沒有人真的跟進
這些「雞同鴨講」現象,常導致內耗、扯後腿,讓專案停滯。
以下提供三大關鍵策略,幫你突破跨部門的溝通障礙,讓合作更順暢。
策略一:「同頻話術」——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
- 善用部門關鍵字
- 不同部門關注點不同:行銷部在意品牌知名度、工程部關心技術可行性、財務部想知道成本及 ROI。
- 舉例:
- 跟行銷部門談「市場滲透率」、跟工程部門談「穩定度與效能」、跟財務部門談「預算與回收期」,才能抓住他們的耳朵。
- 先尊重對方工作現實,再提出需求
- 說明你已經瞭解對方的難處或當前的任務壓力,再帶出你需要他們做什麼,這樣對方更能感覺被尊重與理解,不會覺得你只是強行要求。
- 舉例:
- 「我知道你們最近在忙新功能上線,時程很緊。我們這邊要推的活動若能和你們的功能結合,將讓成長率翻倍。你覺得有沒有可能合作看看?」
- 明確化「這件事對你有什麼好處」
- 人對能提升自己部門 KPI 或形象的事情更感興趣。
- 舉例:
- 「如果我們能一起在下週前完成資料彙整,之後提案時你們部門就可以亮出最新的成效,增加上層對你們新提案的信心。」
策略二:「影響力三角法」——以數據、案例、影響來說服
- 數據:用客觀數字引起重視
- 大多數部門(尤其財務、技術、管理層)都依賴數字做評估,有了數據支撐,對方更傾向接受你的建議。
- 舉例:
- 「根據上季報表,新用戶留存率增加 20% 都來自行銷 A/B 測試。如果我們在這次專案裡複製成功模式,可望再提升 15%。」
- 案例:讓他們看到成功或失敗的真實經驗
- 援引他人成功經驗,或過去失敗教訓,更能讓對方感到「這不是空談」。
- 舉例:
- 「某家同業之前也嘗試類似做法,結果短短兩個月內銷售增加 30%,而且維護成本沒怎麼增加。這可幫助我們評估效益的可行性。」
- 影響:指出不做或做了之後會帶來什麼結果
- 說明這項專案對整體組織、客戶、甚至對方部門有何影響,才能激發行動力。
- 舉例:
- 「若我們沒跟上季度主推的時間點,競爭對手就先出手了,我們可能會損失一大塊市場。反之,若能在兩週內整合完成,就能第一時間吸引更多新客戶。」
策略三:「責任動力圈」——互定承諾,循環式回饋
有時即使你講得天花亂墜,對方嘴上答應,卻未必會真的行動。
這時就要用「責任動力圈」,把雙方的承諾具體化,並透過循環回饋來讓事情落地執行。
- 明確分工與時程
- 別只用「我需要你們協助」這種模糊話,改用「這階段需要你們在 3 天內提供 A 報表 / 完成功能 B 初版」等明確指標。
- 舉例:
- 「行銷部需在下週三前提交 3 個活動企劃,工程部週五前評估技術成本,財務部下週一給出預算範圍。」
- 這樣能避免「事情到底是誰該負責、什麼時候需要完成」的模糊地帶。
- 定期回報與追蹤
- 設置簡短的「進度 checkpoint」,防止各部門做一半就停擺,定期回報機制會強迫雙方真的去做,彼此也能調整計畫。
- 舉例:
- 「每週五上午,我們 15 分鐘線上同步進度,看還需要什麼資源或協助。」
- 相互感謝與紀錄
- 每次完成一階段,就公開感謝或寫在會議紀錄上。好處是增進信用,也能激勵對方,有了感謝和紀錄,大家更願意在後續合作中再度投入。
- 舉例:
- 「感謝工程部在短時間內完成功能驗證,讓我們行銷端順利測試,後續我們也會分享數據結果回饋給你們。」
打破跨部門心魔,同理雙贏才是王道
跨部門協作卡關,多半是因為大家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,卻又沒有說到對方的痛點。
- 透過「同頻話術」讓你的話語能切中對方關注
- 用「影響力三角法」給出具體的數據、案例、影響,來鞏固說服力
- 最後以「責任動力圈」明確設定分工與時程,再透過回報機制與感謝來鞏固落實
如此一來,就能大幅降低「對方部門只點頭不行動」或「踢皮球互相推」的機率,真正讓跨部門合作順利無阻。
想
要團隊在更短時間內達成目標,你不妨立刻套用這三大策略,擁抱更有效率、更少衝突的協作模式吧!